科学是各国之间“终极的外交官” 朱棣文。 ■本报首席记者 张懿 无论是出于个人学术兴趣、从政经历,还是社会责任,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、曾任美国能源部部长的朱棣文对于气候变化一直给予极大关注。此次来沪出席全球顶尖科学家论坛的朱棣文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说,未来50年,全球气温增幅不能超过1℃,为此需要改进能源结构。他透露,自己正在进行新一代电池技术研究,希望能在五到十年内,解决电动汽车的充电难题。 面对记者关于页岩油(气)发展前景的提问,朱棣文在回答时对问题主干一笔带过,转而谈起了气候变化。他说,世界各国正考虑对页岩油(气)进行勘探,然而页岩油(气)仍然是化石能源,考虑到气候变化的长远目标,也就是将全球气温增幅在未来50年内控制在1℃之内,就必须显著改变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,减少页岩油(气)以及石油、天然气和煤炭的消耗,引入更多可再生能源。 朱棣文说,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风险是深远的。很多人或许觉得,那是50年甚至100年后的事,与我何干?但朱棣文对此深深忧虑:“虽然20年后我可能也不在了,但我确实担忧100年后会发生很严重的问题。”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,朱棣文曾提议在全球推进一些不需要太复杂工艺,但影响深远的系统性变革。比如,他设想推动一个全球性的“糖经济体系”,使得热带作物种植区能像如今的产油大国那样,成为全球的能源基地;他曾建议将全球的屋顶刷白,从而更有效地反射阳光的能量,降低气温。 这次在上海,朱棣文又提出,为应对全球变暖导致的水资源匮乏,各国应考虑将雪山融化的水资源存储起来,留在夏天使用,而不是任其白白流走:“我们有许多工作可以去做,我们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。” 为了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,发展电动汽车是一个出路。朱棣文透露,他正在着手研究新一代电池的关键技术,最终目标是让电动汽车能经过五六分钟的充电,增加100到150英里 (大约相当于160到240公里)的续航里程。目前的电动汽车吸引力不足,主要瓶颈是充电——一般纯电动车需要4到6小时才能将电池充满;特斯拉虽然能在20分钟充满一半电量,但快充模式只能偶尔为之,否则会影响电池寿命。 朱棣文说,他并不清楚电池的技术突破何时会到来,但他希望这个时段能控制在五到十年内。当然,氢燃料汽车也有其优势。无论如何,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态势如火如荼,未来将在加气和充电这两种技术路线之中进行选择。 谈到中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地位,朱棣文说,中国政府目前非常关注环境问题,包括治理空气污染,减少二氧化碳排放。他同时指出,中美双方如果能就此携手展开合作,全世界将从中受益。 在朱棣文看来,整个科学界目前显而易见的趋势就是加强合作,虽然竞争不可避免。很多科学家从自身利益出发,都希望能第一个宣布取得成果,但合作仍是主流。他认为,科学是各国之间的“终极外交官”,希望科学领域的国际化精神能在未来数百年不断推进。 |